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
发布时间:2025-01-24
发布时间:2025-01-24
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
慢性肝炎,多由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,逐渐演变而成。病程通常超过6个月,主要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。其成因尚不完全明确,可能与患者年龄、营养状况、免疫状态、治疗延误、过早活动及继发感染等因素相关。目前,现代医学治疗此病仍以对症处理为主。
中医对本病的阐述,归类于“胁痛”、“瘀证”等范畴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便对病机证候有所记载。例如,“胁痛”一症,《素问》记载:“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……胁满痛。”清代尤在泾在《金匮翼》中提到:“肝郁胁痛者,悲哀恼怒,郁伤肝气。”这表明胁痛与肝脏密切相关,且外邪侵袭被视为发病诱因之一。
在辨证施治方面,明清医家积累了丰富经验。张景岳曾言:“审视病症,无论有形无形,皆可洞察。血病有形且固定,或硬拒按;气病无迹,或聚散无常。”主张依据有形无形来辨析气血。林飒琴在《类证治裁》中将胁痛细分为肝郁、痰饮、食积、肝虚等类型,凸显其为关键。张仲景所创下瘀血汤、桃核承气汤等方剂,为后世活血化瘀治疗树立了典范。叶天士针对久痛入络的胁痛,擅长运用辛香通络、甘缓理虚、辛泄宣瘀等法,选药巧妙,至今仍具影响力。
1960年,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确报道首次出现。1964年,首次集中临床观察样本得以发表。自80年代乙型肝炎抗原被发现后,中医药治疗研究迅猛发展。不完全统计显示,中医药治疗病例累计超过3万例,平均疗效达80%以上。在辨治规律揭示与临床经验积累方面,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在机理研究领域,本领域主要聚焦于探讨本病症与免疫系统的关联,涉及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,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之间的联系。此外,还深入研究了中医辨证的客观化,包括慢性肝病虚证(如肝阴虚、脾气虚)中血微量元素锌、铜的变化,以及慢性肝炎舌象与肝脏病理变化的关系。在中药研究方面,研究亦逐步深入,例如对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,并考察了150种中草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抑制作用。这些研究为本病的认识、辨证论治及治疗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