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溪穴可治哪些疾病
发布时间:2025-04-01
发布时间:2025-04-01
后溪穴可治哪些疾病
1、头面、五官病症
(1)偏头痛
《人民军医》2001年第8期载文指出: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治疗偏头痛,共纳入42例病例。操作方法为:选取同侧后溪穴,以3寸毫针进针约2寸,刺向合谷穴,待得气后留针30分钟,期间行针3至4次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5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痊愈19例(占45.2%),好转21例(占50%),无效2例(占4.8%),总体有效率达95.2%。
(2)面肌痉挛
《中医杂志》1981年第6期载文,介绍通过针刺后溪穴透刺劳宫穴治疗面痉挛的6个案例。治疗以后溪为主穴,合谷为配穴。采用后溪穴向劳宫穴透刺,实施强刺激,并在出针后埋针。观察结果显示,患者在接受3次治疗以内均实现痊愈。
(3)眼闭合不全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3年第3期载文指出:采用后溪刺血法治疗眼睑闭合不全,共纳入42例病例。操作时,以三棱针快速刺破后溪穴,促使出血量达8至10滴。治疗频率为隔日一次,连续5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结果显示,30例痊愈,11例好转,1例无效。
(4)眼睑炎
《江西中医药》1997年第3期载文指出:采用后溪刺血法治疗眼睑炎。选取上侧后溪穴,以5mm短针对该穴进行5至6次强力针刺,促使出血。作者基于2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,认为针刺后溪穴不仅能镇痛、镇惊、熄风、醒脑、宁神、治疗疟疾,还具有清热、消肿的功效。此法治疗眼睑炎,疗效显著。
(5)麦粒肿
《广西赤脚医生》1978年第1期载文指出:运用艾柱灸后溪穴治疗麦粒肿,经60余例验证,疗效显著。采用左右交叉取穴法,每次仅需灸2壮。每日灸疗1至2次,通常2至4天即可康复。
2、骨伤科病症
(1)落枕
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2004年第6期载文指出: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,成功治愈落枕病例达100例。选取健侧后溪穴,实施常规针刺,留针15至20分钟(高血压及体弱者除外),行针约2至3分钟,并指导患者活动颈部。每日治疗一次。疗效显著,其中98例痊愈,仅2例无效。
(2)冈上肌腱钙化症
《中国针灸》2002年第1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,共纳入52例病例。治疗过程中,患者接受常规针刺,并在行针同时指导肩部活动,每周一次。研究结果显示,该疗法有效率高达82.7%。
(3)胸胁痛
《中医外治》2000年第5期载文指出: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,对外伤后胸胁痛进行临床治疗,共纳入35例病例。操作方法为:选取双侧后溪穴,进针深度0.5~0.寸,得气后进行强刺激捻转,并辅以自主缓慢深呼吸5~10分钟。每日治疗2次。疗效观察:3天内治愈8例,1周内治愈9例,2周以上无效2例,总体有效率达91.4%。
(4)胸椎关节突紊乱
《中国民间疗法》1994年第1期载文:采用针刺法,对1例胸椎关节突紊乱患者实施治疗。具体操作为常规透刺后溪透劳宫穴,得气后留针20分钟,每5分钟行针一次。治疗结果显示,15分钟后患者抽痛即止。随后,再刺胸椎第10~12夹脊穴,并配合TDP照射30分钟,局部拔罐至皮肤泛红。经10次治疗,患者症状完全缓解。
(5)急性腰扭伤
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2004年第6期载文指出:针对急性腰扭伤,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,共治疗100例。单侧扭伤者选取患侧穴位,腰脊中部及双侧扭伤者则取双侧穴位,实施后溪透合谷针法,得气后留针25至30分钟,期间每隔2至3分钟捻针一次,并指导患者进行腰部活动。治疗频率为每日一次。疗效观察:98例痊愈,2例无效。
(6)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
《中国针灸》1996年第8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,共纳入54例病例。操作方法为:选取双侧后溪穴,进针深度1.5至2寸,透刺至合谷穴,待得气后,施以捻转泻法,加强刺激,直至患者手掌胀麻难以忍受,同时配合腰部活动。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。治疗结果显示,单次治疗即治愈38例,治愈率高达70.4%。
(7)腰椎间盘突出症
《陕西中医》2005年第12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后溪、肾俞及中药内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90例。针刺选穴包括后溪、肾俞、华佗夹脊(均双侧)及患侧秩边、环跳、委中、阳陵泉,实证采用捻转泻法,虚证则平补平泻,每周两次,两周为一疗程,疗程间休息五天。中药方剂由生地、熟地、狗脊、牛膝、伸筋草等组成。治疗两个疗程后,椎间盘突出5mm的203例中,痊愈168例(82.8%),好转29例,无效6例,总有效率97.1%;椎间盘突出5~9mm的87例中,痊愈29例(33.3%),好转34例,无效24例,有效率72.4%。
(8)足跟痛
《中国针灸》2002年第6期载文指出:针对108例足跟痛患者(其中骨质增生患者58例),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。健侧后溪穴为交叉取穴,以2寸毫针快速刺入,施以强刺激泻法(患者耐受为限),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重复强刺激泻法,同时指导患者持续用力踩踏患处。每周治疗一次,连续三次为一疗程。结果显示:治愈101例(占比93.5%),好转7例(占比6.5%),最短治疗一次即愈,最长五次治愈,随访一年未见复发。
3、其他病症
(1)手麻木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1994年第3期载文指出:采用温针灸后溪穴疗法,对手麻木症进行临床治疗,共纳入35例病例。治疗时选取患侧后溪穴,患者轻握拳,以2.5寸毫针快速刺入,轻捻针身,待得气后,将1寸艾段置于针尾,自艾段底部点燃进行施灸,每穴连续施灸3壮。每日治疗1次,连续7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治愈25例,显效5例,好转5例,总有效率100%。
(2)盗汗
《中国针灸》1994年增刊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后溪穴疗法治疗盗汗,共纳入80例病例。针刺后溪穴得气后,留针15分钟,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7次为一疗程。治疗结果显示,痊愈65例(占81.2%),好转12例(占15%),无效3例(占3.8%),总体有效率达96.2%。
(3)泌尿系结石
《中国针灸》1998年第2期载文:采用针刺后溪等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40例。具体穴位包括后溪、肾俞、三阴交。操作方法为:后溪穴持续给予强刺激超过5分钟,随后每3分钟行针一次。待疼痛缓解后,再依次针刺肾俞、三阴交。得气后,连接电针仪,进行连续波、快频率刺激,持续20分钟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。经2至15次治疗后,有效率高达92.5%。
上一篇: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