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

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

导引术源远流长,其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诞生同步。在早期,人类生活条件极为艰苦,身体常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生病,导引术便应运而生,旨在祛除疾病。

《吕氏春秋?古乐》载,远古氏族部落时期,连绵阴雨,水道淤积,沼泽遍布,先民们长居潮湿阴冷之地,气血不畅,筋骨退化,腿脚肿胀,行动维艰。陶唐氏(尧帝)部落首领遂创制舞蹈,以舞导引气血,疏通关节,缓解腿脚肿痛,此舞或为导引动功之雏形(大舞)。后世导引术又称“宣导法”,源此而来。

春秋战国之际,文化学术蓬勃发展,孕育出“百家争鸣”的繁荣景象。此时期涌现出专注于养生的专业术士,史称“神仙家”。彼时的“神仙家”并非后世所理解的升天仙人,实则是指追求长生不老的术士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仙”的解释为:“老而不死曰仙。仙,迁也,迁入山也。”意指隐居山林,专事养生之人,如彭祖、赤松子、王子乔等。当时流传的《行气玉佩铭》为战国初年(公元前380年)之作,乃一十二面体小玉柱,镌刻45字,详述行气功法及其效用。铭文译为今文为:“行气,吞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复,复则天。天其本在上,地其本在下,顺则生,逆则死。”由此可见,春秋战国时期,“导引术”已具备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,并分为动功与静功两大类。

汉代之际,帝王贵族热衷于长生不老之术,推崇黄老之学,使得先秦道家与神仙家思想交汇融合,推动了导引术的精进。此间,导引术不仅被医家与养生家广泛采纳,还催生了导引专著的问世与流传。同时,“气沉丹田”的修炼要领应运而生,此理论至今仍为导引气功界所遵循。

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惊现两篇导引专著——《却谷食气》与《导引图》。《却谷食气》详述导引行气之道,相较《行气玉佩铭》更具详尽;《导引图》则生动描绘了44种导引术式,兼具健身与疗疾之效,生动再现了古代医疗与健身的图景。

1984年,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《引书》,一部详尽记载导引理论与方法的专著。全书体系完备,分为五篇。首篇论及四季养生;次篇详解各类导引术式;第三篇收录45种治病导引处方,针对不同病症;第四篇介绍24条健身导引,旨在锻炼身体;末篇阐述病因及防治方法。《引书》堪称当时导引学的教科书。

马王堆与张家山汉墓,其时代背景相仿,皆处于汉初公元前二世纪。张仲景于《金匮要略》中,对导引术进行了深入总结与广泛传播。

自汉末起,民间迅速兴起众多延年益寿的导引术式。三国时期,名医华佗借鉴熊鸟动作,创制“五禽戏”,以健身祛病。五禽戏的问世,对导引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一方面,它开启了仿生导引的新篇章,衍生出诸如梁代《导引养生图》、明代《婆罗门导引十二法》等众多仿生导引法。另一方面,五禽戏将古代养生术中的单式导引整合成套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此后,各式导引法层出不穷,成为我国近现代健身操的根基。

在动荡不安的两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与道教蓬勃发展。源于汉末的道教,此时已脱离原始阶段,实现显著进步,《黄庭经》、《抱朴子》、《养性延命录》等著作相继问世,对后世气功研究产生深远影响。其中,《黄庭经》阐述了黄庭宫与三丹田理论,《抱朴子》则由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所著,收录诸多养生之道。梁代医家陶弘景,师从葛洪,推崇道家养生,著有《养性延命录》,成为我国历史上首个整理导引资料的专辑,收录华佗“五禽戏诀”。此时期的导引术,注重动静结合,不拘形式,强调实效,是汉代导引术在疾病防治与健身方面的进一步发展。

祛病导引术自汉时传承至今,不断发展。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所著《诸病源侯论》集前人导引养生及治病之精华,详述1727种病候,并附“养生方导引法”。清人廖平增辑,更名为《巢氏宣导法》,内含370余种导引治病法,详尽阐释。

唐代学者胡愔所著《黄庭内景·五藏六腑图》中,导引之法融汇病理、时令与药物疗法,此乃导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之先声,彰显了当时二者融合之趋势。

八段锦,宋代人士精心编创的一套连贯、简便的体操,便于反复练习。晁公武在《郡斋读书志》中提及:“八段锦一卷,未署撰者,实为吐故纳新之妙法。”由此可知,八段锦在宋代已广为流传。因其节式如织锦般精致,故得名。此功法分为立式与坐式,动作规范,配有便于记忆的导语歌诀。因此,八段锦体系迅速发展,衍生出四段、六段、十二段、十六段、二十四段锦,形成了完整的八段锦系统。

上一篇:美容养颜的穴位有哪些?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