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感病因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

外感病因是什么?

中医术语“外感病因”源自自然,指经由肌肤、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引发疾病的因素,涵盖六淫、疠气等。

——六淫

所谓六淫,即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。阴阳交替,寒暑更迭,气候变迁自有其规律与界限。然若气候突变,六气失衡,或时令错位,或变化急剧,一旦超出机体适应范围,便易引发疾病。如此,原本无害的六气转为致病之源。

· 风邪

风邪,以其性开泄、善动不居为特征,侵袭人体多始于皮毛,堪称六淫之魁首。它常为寒湿燥火(热)等邪气之先驱,故有“六淫之首”之称。

风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风邪属阳,特性为开泄,常侵阳位。风性轻扬、升腾、外散,侵袭人体后,易使腠理疏松,汗出怕风;就病位而言,风邪多扰人体上部、肌表、肺脏、腰背等阳位。

2、风性善动,变化无常。风邪侵袭,其病位游移不定,常引发四肢关节疼痛,俗称“行痹”。风邪致病,往往来势汹汹,变化多端。如风疹,瘙痒难耐,疹块四处蔓延,此消彼长,时隐时现,令人苦不堪言。

3、风邪主动,其特性为善动不居。风邪侵袭人体,常引发眩晕、震颤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张、两目上视等症状。

四、风邪堪称百病之源,其成因主要有二:一则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合,对人体造成伤害;二则风邪侵袭人体,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。

· 寒邪

寒邪,乃指那些具有寒冷、凝滞、收引等特性的外邪之总称。

寒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寒邪属阴,擅伤阳气。阴气过盛,寒气内生,因此寒邪归类于阴邪范畴。遭受寒邪侵袭,最易导致阳气受损。

2、寒邪侵袭,人体气血津液流转受阻,凝滞成瘀,导致“不通则痛”,故寒邪常引发“痛痹”。中医有云:“得温则行,得寒则凝”,此理亦适用于此。

3、寒邪侵袭,机体气机随之收敛,腠理紧闭,经络筋脉收缩,导致挛急。临床可见两种表现:其一,寒邪侵袭肌表,腠理紧闭,汗孔闭合,常伴有发热、恶寒、无汗等症状;其二,寒邪侵袭经络,筋脉收缩挛急,气血不畅,表现为关节挛急疼痛,屈伸不便。

· 暑邪

夏季炎热之邪,其特性向上,统称为暑邪。此邪属火热之列,夏季常作,为常见致病因素。暑邪致病,轻重有别,可分为伤暑与中暑。其中,中暑病情较为严重。

暑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。

2、暑性升散,易伤津耗气扰神。

3、夏日炎炎,湿气亦盛。此季气候酷热,降雨频繁,空气湿度随之攀升,暑邪常与湿邪相随,侵袭人体,引发疾病。

· 湿邪

湿邪,乃指那些具有沉重、粘滞特性的外来邪气。

湿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湿邪属阴,常致气机不畅,进而损害人体阳气。

2、湿邪沉滞。此邪气特性显著,常导致人体感受沉重、重着之状。

3、湿性粘滞之症,涵盖两重含义。一方面,体现在症状的粘滞感,例如湿邪滞留大肠,导致大便粘稠不畅。另一方面,则表现为病程的迁延不愈。

4、湿气下沉,常侵阴部之地。湿邪侵袭,人体下部首当其冲,易受其害。

· 燥邪

燥邪,乃指那些具备干燥收敛、肃降等特性的外邪之总称。

燥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燥邪侵袭,常令肌肤干涩,津液受损。此邪气致病,以其干燥之性,尤易耗损人体津液。

2、燥邪侵袭,肺脏首当其冲。秋季燥邪盛行,致病频发,肺脏作为娇嫩之脏,与外界直接相通,最易受邪侵扰,故燥邪易伤肺。

· 火邪

火(热)邪,乃指那些具备炎热、上升等显著特性的外侵之邪。

火(热)邪的致病特点:

1、阳邪之火,炽热而升腾,常致耗损真气与津液。

2、火性升腾。“火曰炎上”,故火邪炽热,其特性为燔灼上升,常侵扰人体之巅。

3、热邪侵袭,易动风伤血。“生风”乃热邪犯体,引发“肝风内动”,此现象亦称“热极生风”。其成因有二:一则热邪耗损津液,筋脉失养,导致手足颤抖;二则热盛助阳,肝阳升腾不止,无制则化风。“动血”则指热邪致病,易引发出血症状,如吐血、便血、皮肤发斑等。其机理亦有两点:一则热邪加速血行,血液妄行横溢,易致出血;二则热邪灼伤血络,血液外溢。

4、火热易扰心神。

5、火邪易致疮痈。

——疠气

疠气,乃一类致病力强、传染性高的外感病邪。中医典籍中,疠气亦称作“疫毒”、“疫气”、“异气”、“戾气”、“毒气”、“乖戾之气”等。明代吴又可在《温疫论·原序》中阐述:“瘟疫之疾,非风非寒非暑非湿,实乃天地间独有之异气所致。”此言疠气与六淫不同,其传染性尤为强烈。

疫病可通过空气传播,侵入口鼻引发疾病;亦可能随食物摄入、蚊虫叮咬、动物咬伤、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,导致发病。

疫疠之气侵袭人体,引发诸多疫病,亦称瘟疫。诸如痄腮、猩红热、疫毒痢、白喉、天花、肠伤寒、霍乱、鼠疫,以及疫黄、流行性出血热、艾滋病等,均为疠气感染所致,实则囊括了众多现代临床传染病与烈性传染病。

上一篇:腹通谷穴的位置及功效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