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之为消渴病

发布时间:2025-01-17

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之为消渴病

昔日中医无糖尿病,称之为消渴症。此病症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久病则体瘦尿甜为特征。糖尿病归属中医消渴范畴,现代中医学亦称其为消渴病。

辨证论治,中医治疗糖尿病之核心,自宋代起,便已确立上、中、下三焦分型治疗“消渴”的格局,进而衍生出“三消”分治的诊疗策略。随着中医学的不断精进,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日益深刻,“三消”分治的理念逐渐被脏腑辨证所取代,更贴近临床实际。依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,分三期进行论治:

一期为消渴病前期:

消渴病虽未显现,却潜藏发展风险。此阶段以“阴虚”为核心病机,成因包括体质不足、嗜甜过度、过度安逸,症状可能包括阴虚肝旺、阴虚阳亢、气阴两虚。患者常伴肥胖、头晕、乏力、口甜等,虽未至化热,但未现消渴病“三多一少”之典型。

二期为消渴病期:

本期消渴病已确立,暂未伴发并发症。其病机特点为“阴虚化热”,系一期病情逐渐演变而来,加之情志不畅、肝气郁结,或外邪侵袭,或过食辛辣燥热,或劳累过度,皆可致热化燥伤阴,持续耗损正气,进而可能演变为阴虚燥热、肝郁化热、湿热困脾、热伤气阴等症候。

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:

其核心病机表现为气血逆行、血脉不畅、经络瘀滞,随之可能引发皮肤、肌肉、血脉、筋骨、神经及五脏六腑的急慢性病变。在临床诊断中,急性病变分为轻、中、重三度,慢性病变则分为早、中、晚三期,依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。

消渴病慢性病变常侵袭多器官,是糖尿病患者死亡主因。早期防治至关重要。患者可关注症状,如口渴、多食、多尿伴随视力模糊、头晕、记忆力减退、胸闷、心悸、心慌、气短、心前区疼痛、神疲乏力、肢体疼痛、麻木、肌肉萎缩、性欲减退或阳痿、闭经、下肢及颜面水肿等,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、肾功能不全、脑梗塞、脑出血等。治疗应中西医结合,中医以调理脏腑、补虚泻实、标本兼治、平衡阴阳为主,辅以针灸、推拿、内服、外治等,常获良效。

故在糖尿病治疗全程,宜采纳中西结合策略,优势互补,充分挖掘中医药在缓解自觉症状、预防慢性并发症方面的独特优势,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。

上一篇: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