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抒穴的位置及功效
发布时间:2025-02-17
发布时间:2025-02-17
大抒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大杼穴,藏匿于人体背部,恰在第1胸椎棘突下方,左右各开1.5寸之处。
2、穴位解剖
大杼穴之下,依次分布着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斜方肌、菱形肌、上后锯肌以及骶棘肌。此处有肋间动、静脉后支的内侧分支。皮肤层内,第七颈神经与第一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交织分布,深层则由外侧支构成。皮下筋膜坚实,由脂肪和纤维束构成,纤维束连接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。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/3处深入肌下,与第三、四颈神经分支形成神经丛,支配该肌。针尖穿透上述结构,可进入第一肋间隙,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。若盲目进针,可能穿过胸内筋膜,进入胸膜腔至肺,极易引发气胸。
3、穴名解说
大杼穴,乃经穴之一种,源自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是足太阳与手太阳的交汇之处,亦为八会穴中的骨会。别称有背俞、本神、百旁、百劳等。此穴位之含义,在于膀胱经水湿之气于此处吸热,迅速上升。
“大”,意指广大、众多。“杼”,古称织布之梭。所谓“大杼”,寓意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处吸热迅速上升。此穴吸纳膀胱经背部各穴所聚之热湿,至本穴后虽散热冷却,水湿成分增多,然其变化仍为吸热膨胀,进而化为上升的强劲风气。此上升之气中,水湿犹如梭子穿梭,故得“大杼”之名。
(2)背俞
“背”,此穴之气血源自于背部,“俞”,即输送之意。所谓背俞,即指此穴的气血源自背部各俞穴。其理与“大杼”之解相类。(3)本神,
“本”字,寓意根本之所在。“神”字,与鬼相对,意指穴内蕴藏的气血,乃天部之气。所谓“本神”,即指此穴为头部气血的根本源泉。大杼穴所聚之气血,如湿冷之水气,其运行方向为向头部输送。头部乃诸阳汇聚之地,热气有余而寒气不足,此穴上行的湿冷水气,能调和头部之热,使其降温,保持头部温度在正常范围内,故得名为“本神穴”。
“百”,泛指众多,意指繁复。“旁”,通侧,寓意边缘。所谓“百旁”,即指背部俞穴所聚阳气,非循督脉正道,而是沿膀胱经旁侧路径,蜿蜒上升至头部。此理与“大杼”之解相类。(5)百劳,
“百”,泛指众多,“劳”,即劳作之意。所谓“百劳”,意指大杼穴之气血汇聚自背部诸多俞穴。其理与“大杼”之命名相契合。(6)骨会,
“骨”,水之凝结。“会”,汇聚之意。大杼穴,乃人体骨骼之汇合点,此穴气血汇聚,为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所聚,冷缩水湿显现出水的润泽之质,故称“骨会穴”。
4、功效
祛风散寒,解表宣肺,理气调筋,疏通经络。
5、主治
发热畏寒,头部疼痛,鼻塞不适,咽喉肿痛,咳嗽不止,胸满气促,颈项僵硬,肩背酸痛,腰脊疼痛,以及各类骨病症状,如骨痛、肩痛、腰痛、骶关节痛等。
6、穴位配伍
大杼穴联合夹脊穴、绝骨穴,功效显著,强化筋骨,尤擅缓解颈椎病症状;而与大杼穴相配的列缺穴,则专注于治疗咳嗽、气喘等症。
7、疗法
按摩疗法:每日持之以恒,以大拇指轻揉大杼穴,100至200次,有效缓解肩背疼痛之苦。
②艾条温和灸法,每次5至20分钟,每日施行,有效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。③面刮法施术,由上至下轻柔刮拭大杼穴,力度适中,每隔一日进行一次,专治鼻塞之苦。④针刺技术,斜刺深度0.3至0.5寸,精准施术。
上一篇: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