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4-02

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

中医外科学源远流长,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。在原始社会,人类在与野兽搏斗、与恶劣气候抗争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遭受创伤,由此催生了以植物敷裹伤口、拔除体内异物、压迫止血等原始外科治疗手段。随后,砭石、石针等工具被用于切开排脓治疗脓肿。殷商时期,甲骨文中已出现外科病名的记载,如“疾自、疾耳、疾齿、疾舌、疾足、疾止、疥、疕”等。周代《周礼·天官》中提及的“疡医”,即指外科医生,负责治疗肿疡、溃疡、金创和折疡等。《五十二病方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,详细记载了痈、疽、金疮、痔疾、皮肤病等多种外科疾病,并记录了砭法、灸法、熨法、熏法、角法、按摩等治疗方法。

《内经》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根基,其中所载外科疾病种类繁多,近三十种,涵盖《素问》所述的丁、痤、疿、痔、口疮、疝、厉风、瘕等,以及《灵枢》中人体各部位的痈疽十七种。书中对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阐述,至今仍为外科疮疡类疾病证治的理论依据,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“膏梁之变,足生大丁”等论述,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。

汉代张机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对中医外科贡献卓著。书中构建的辨证论治理论,对外科疾病诊治具有深远指导。对肠痈、寒疝、蛔厥等外科病症,论述详尽。大黄牡丹皮汤、薏苡附子败酱散、乌梅丸等方剂,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。华佗,汉末外科巨匠,首用麻沸散实施全身麻醉,进行死骨剔除、剖腹等手术,被誉为外科之祖。

在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龚庆宣所著的我国首部外科专著《刘涓子鬼遗方》问世,书中详述痈疽的鉴别、诊断与治疗,收录内外治方140余则。书中首次提出以“波动感”判断脓肿,并强调破脓切口宜选下方。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,领先世界六世纪。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载有众多简便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法,首创以海藻治疗瘿病,为世界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录。他还提出以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,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。

《诸病源候论》乃隋代巢元方所著,堪称我国现存最早探讨病因病机的医学巨著。书中详尽论述了众多外科疾病,涵盖四十余种皮肤病,如明确指出疥疮源于虫害,并对炭疽的感染途径有深刻认识,指出“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”。

唐代医学巨著《千金方》被誉为我国临床百科全书之先驱,其中记载的整复下颌关节脱位手法与西医手法相近;而以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,竟比法国橡皮管导尿早1200余年。书中所载脏器疗法,如以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,其科学性与有效性亦为后世医家所证实。同时,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收录方剂6000余首,其中外科方剂尤为丰富。

宋代医学巨著《太平圣惠方》由王怀隐编纂,其中详述了痔疮、痈疮、皮肤病、瘰疬等多种外科病症的诊疗方法,并创立了“五善七恶”理论,以判断外科疾病的发展趋势与预后。书中还提出了扶正祛邪、内消托里等内治原则,并记载了以砒剂治疗痔核的独特疗法。

在金元时期,医学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,孕育了金元四大家,对当时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这一时期,外科学领域涌现出诸多经典著作,如陈自明的《外科精要》、朱震亨的《外科精要发挥》、齐德之的《外科精义》以及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。其中,《外科精义》影响尤为显著,它首次将26种脉象变化与外科临床紧密结合,并提出外科疾病源于阴阳失调、气血凝滞,为外科整体观念的奠定奠定了基础。《世医得效方》作为创伤外科的专著,对伤科发展贡献巨大,其提出的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,比西方早600余年。

明清之际,中医外科学迎来辉煌发展期。外科专著如雨后春笋,名医涌现,学术氛围浓厚,流派纷呈。其中,正宗派以陈实功《外科正宗》为旗帜,全生派以王维德《外科全生集》为标杆,心得派则以高秉钧《疡科心得集》为领航。汪机《外科理例》倡导“消为贵,托为畏”,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。陈司成《霉疮秘录》开创梅毒病专著先河,详述梅毒传播途径及治疗方法。吴谦等著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,余听鸿著《外科医案汇编》等,均为后世外科学习之宝。

近代外科领域,吴师机的《理瀹骈文》堪称经典之作,汇聚外治法精华,倡导内外疾病皆可外治,收录方剂逾千余首,膏药疗法为核心,治疗范畴涵盖内外妇儿伤五官各科。同时,马培之的《外科传薪集》与张寿颐的《疡科纲要》等十余部专著亦颇具影响力。

上一篇:后溪穴可治哪些疾病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