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渊穴可治哪些疾病
发布时间:2025-04-19
发布时间:2025-04-19
太渊穴可治哪些疾病
1、呼吸系统病症
(1) 感冒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8年第3期载文指出:采用太渊、迎香穴针灸,针对一例风寒感冒患者进行治疗,实施平补平泻针刺法,留针20分钟后,患者即刻感到周身轻松,鼻塞症状亦随之缓解。次日依照原法再行治疗一次,患者遂告痊愈。
(2) 咳嗽
《张家口医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1期载文指出:以太渊穴为核心,治疗咳嗽85例,辅以肺俞、脾俞、合谷、丰隆穴。太渊、丰隆穴采用针刺泻法,留针20分钟,期间行针1次;肺俞、脾俞、合谷穴则运用平补平泻法。每日治疗1次,连续7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痊愈65例(占比76.5%),显效13例(占比15.3%),好转5例(占比5.9%),无效2例(占比2.3%),总有效率高达97.7%。其中,41例在一疗程内治愈,余下病例均在第2至3疗程内治愈。
(2)哮喘
《北京中医》1988年第2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太渊、定喘穴治疗哮喘196例,疗效显著。具体操作为:太渊穴直刺0.3~0.5寸,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,留针15~20分钟,期间行针1次,每日治疗1次。
(3)慢性阻塞性肺病
《陕西中医》2004年第2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太渊、肺俞等穴位结合康复训练,对6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治疗。研究显示,治疗前后各组肺功能差异不显著,但针刺康复组肺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单纯针刺组及康复治疗组。
2、心血管系统病症
(1) 心悸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8年第3期载文指出:独取太渊穴可缓解心慌、胸闷症状;针刺双太渊,心率过速问题可迅速解决,仅需1分钟,心率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;若以太渊穴治疗心悸,若内关、郄门、神门等穴针刺无效,则迅速转刺双太渊,约1分钟后,心率降至76次/分,诸症亦随之缓解。
(2)早搏
《中国针灸》1999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以太渊穴为主治疗心脏早搏,选取左侧穴位,针尖斜刺向近侧0.3寸,行针捻转30秒,患者感酸胀,每10分钟行针一次。观察结果显示,痊愈8例(25%),显效12例(37.5%),好转10例(31.2%),无效2例(6.3%),总有效率高达93.7%。与之对照,采用双内关、双神门穴针刺治疗32例,痊愈5例(15.6%),显效7例(21.9%),好转11例(34.4%),无效9例(28.1%),有效率为71.9%,两组疗效差异显著。
(3)高血压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2002年第1期载文指出,运用低能量He-Ne激光治疗仪,波长632.8nm,功率3mw,对太渊穴进行激光照射,治疗高血压患者44例。照射时长5分钟,治疗前后均测量血压。结果显示,显效7例,好转26例,无效11例,总体有效率达75%。
(4)无脉症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8年第2期载文指出:以针刺太渊、人迎为主穴,辅以百会、风池、肺俞等八穴,治疗无脉症。主穴必选,配穴选2至3穴,采用补法。每周一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。治疗首日,患者头晕缓解,精神好转,血压右臂达160/60mmHg,左臂仍无脉,但左侧桡动脉微弱可见;一疗程后,头晕症状消失,血压右臂150/60mmHg,左臂90/60mmHg,左气口脉细软可触。经三个疗程治疗,血压稳定,症状未再复发。
3、神经系统病症
(1) 偏头痛
《中国中医药科技》1998年第期载文:采用本穴单侧疗法治疗偏头痛27例,针刺直入,待得气后指导患者吸气,并行提插捻转泻法,促使针感向上传递,随后缓缓拔针,针尖退至皮下稍作停留,出针后无需按压针孔。疗效观察:痊愈24例,显效3例,总有效率100%。
(2)失眠
《福建中医药》1994年第4期载文指出,以太渊、大陵、合谷穴为治疗重点,运用浅针(推针)法治疗失眠患者58例。经治后,治愈18例,占比31.03%;显效25例,占比43.1%;好转13例,占比22.3%;2例无效,治疗中断。
(3)中风失语
《中国针灸》1999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太渊、太溪、足三里、上廉泉等穴位,治疗中风后失语患者36例。太渊、太溪穴针刺后得气,留针30分钟,出针时以棉球轻按针孔,并揉按数下以封闭;上廉泉穴则采用平补平泻法,针尖朝舌根方向透刺,深度约1.2至1.5寸;足三里穴针刺后,针感应放射至足部,亦采用捻转补法,留针30分钟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。经3个疗程治疗后,28例(占78%)患者痊愈,8例(占22%)患者好转,疗效显著。
(4)梅核气
《中国针灸》1999年第2期载文:运用太渊、内关等穴位治疗梅核气42例。针刺太渊、鱼际穴后,患者喉部感湿润清爽;内关穴得气后,轻捻针柄,使针感扩散至前胸;廉泉穴针感明显后,退针至皮下,再向金津、玉液透刺,随后出针。太渊、内关穴留针30分钟,期间行针1次,并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。每日治疗1次,7次为1个疗程。疗效观察:痊愈28例,好转10例,无效4例,有效率高达90.5%。若结合暗示疗法,疗效更显著。
4、泌尿系统病症
(1) 遗尿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8年第2期载文,报道了对一名7岁遗尿症男童采用针刺太渊、关元及肾俞、三阴交等穴位治疗的情况。患儿自幼遗尿,每晚多达4次,白天在幼儿园休息时亦频发遗尿,虽经多法治疗,效果不佳。检查发现,患儿神志清醒,体瘦面白,舌淡红苔薄白,脉象缓弱。诊断为“遗尿症”(肺肾气虚型),治疗方案为补益肺肾、固涩小便。选取太渊、关元、肾俞、三阴交,每日一穴交替针刺,每10天为一疗程。针刺后当晚遗尿减少,并能于沉睡中醒来自知;连续针刺3次后,遗尿现象消失;再续治3次以巩固疗效。
(2)尿潴留
《中国针灸》2005年第7期载文指出,以太渊穴为核心,治疗产后尿潴留病例58例。采用针刺太渊穴,快速捻转泻法,维持1分钟,留针约15分钟。疗效显著:治愈率达82.8%,其中18例辅以足三里、三阴交穴;显效13.8%,均辅以足三里、三阴交;无效2例,占3.4%,总体有效率为96.6%。
5、骨关节病症
(1) 痹证
《陕西中医》2003年第5期载文:采用以太渊穴为核心,治疗痹证76例。肩部选肩髃、肩髎;肘臂取手三里、外关;腕部配以合谷、腕骨;腰背部用身柱、腰阳关;髀部配环跳、居髎;股部配秩边、殷门;膝部配膝眼、血海;踝部配申脉、照海;行痹加风池;痛痹加肾俞;着痹加阴陵泉;热痹加大椎。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法,留针30分钟。每日治疗1次,连续7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痊愈37例(48.7%),显效22例(28.9%),好转12例(15.8%),无效5例(6.6%),总有效率高达93.4%。
(2) 肩周炎
《中国针灸》2004年第9期载文:运用天灸太渊法治疗肩周炎,选取川乌、细辛、桂枝等药材,研磨成粉末,以生姜汁调和成药饼,贴于太渊穴2~3小时。若穴处感灼痛,即取下药饼。若出现水泡,可轻轻挑破。每20天治疗一次,连续三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治愈35例(64.8%),改善14例(25.9%),无效5例(9.3%),总有效率高达90.7%。
上一篇:如何缓解喉咙疼痛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