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阴穴可治哪些疾病
发布时间:2025-06-30
发布时间:2025-06-30
至阴穴可治哪些疾病
1、妇科病症
(1)胎位不正
①艾灸法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2003年第10期载文指出,采用灸法治疗胎位不正300例,其中臀位268例,横位32例。每穴悬灸艾条30分钟,灸后辅以胸膝卧位30分钟,每日两次。结果显示,3日内纠正13例(占比45.3%),6日内纠正98例(占比32.7%),15日内纠正47例(占比15.7%),无效19例(占比6.3%),总体成功率高达93.7%。
②针刺法
《陕西中医》1984年刊载:采用针刺至阴、三阴交法治疗胎位不正病例70例。实施常规针刺操作,留针20分钟(每2分钟行针一次)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三次为一疗程。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,成功纠正胎位61例(占比87.1%),无效9例。
③电针法
《中国针灸》1983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电针疗法对110例胎位不正患者(孕周30~34,其中横位25例,臀位73例)进行治疗。在常规针刺后,连接电针仪,以疏密波进行轻柔刺激,持续20分钟。研究结果显示,一次治疗成功纠正60例(占比54.5%),两次治疗成功纠正45例(占比40.9%),无效5例(均为孕周32周以上,其中双胞胎2例),总体成功率高达95.4%。
④激光法
《激光杂志》2000年第5期载文指出:对400例胎位不正患者实施He-Ne激光照射阴穴矫正,运用He-Ne激光治疗仪,输出功率控制在10~15mV,通过光纤照射双侧阴穴。治疗频率为每日一次,连续五次为一疗程。研究结果显示,经过五次治疗后,360例胎位得到纠正,转胎率高达90%。
⑤针灸并用法
《辽宁中医杂志》1990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灸结合至阴穴疗法,成功纠正胎位不正病例达729例。经1至4次治疗,605例得到纠正,治疗成功率高达83%。
(2)痛经
《中国民间疗法》1996年第4期载文:采用针刺至阴法治疗痛经,共纳入50例。主要穴位为至阴,辅助穴位包括次髎、血海、三阴交。若患者伴有经前乳房胀痛,则加用太冲、肾俞。采用常规针刺,以强刺激泻法为主,持续捻针约2分钟,留针20至40分钟。疼痛严重者可延长留针至60分钟,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。治疗结果显示,一次治疗痊愈者42例,2至3次痊愈者6例,6次治疗后显效1例,无效1例,总体有效率达98%。
(3)胎盘滞留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88年第1期载文指出:采用浅刺法治疗胎盘滞留病例30例,操作简便,留针5至10分钟。研究结果显示,所有患者均在10分钟内成功娩出胎盘。
(4)难产
《河南中医》2002年第6期载文指出:采用针刺法催产,35例病例中,选取穴位包括双侧至阴、合谷、三阴交、昆仑。针刺至阴穴深度为0.1寸,昆仑穴1寸,合谷、三阴交各11.5寸。操作上,补合谷、泻三阴交,至阴、昆仑穴平补平泻,留针40至60分钟,行针2至3次间歇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3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治愈26例,显效5例,无效4例。
2、痛症
(1)头痛
《实用医技杂志》2005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至阴、少泽等穴位治疗头痛,共112例。操作方法为:毫针浅刺0.1寸,留针15分钟,每3分钟捻转一次,以患者耐受为标准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7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治愈72例(64.3%),好转32例(28.6%),无效8例(7.1%),总体有效率达92.9%。
(2)眉棱骨痛
《山东中医杂志》1999年第0期载文指出:针对30例眉棱骨痛患者,采用针刺至阴穴疗法。选取患侧至阴穴,常规针刺约3毫米,待得气后,病程较长者施以捻转补法,以激发循经感传;病程较短者则采用泻法。若单次治疗无效,则改用双侧穴位。研究结果显示,治愈29例,仅1例无效。
(3)急性腰扭伤
《四川中医》1994年第7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至阴、睛明穴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,共纳入20例病例。疗效显著:单次治疗治愈11例,两次治愈5例,三次治愈3例,另1例经一次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(详情请参阅足太阳经交会穴睛明)。
3、泌尿、生殖系统病症
(1)前列腺病
《中国针灸》2000年第期载文:针对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,采用点刺至阴穴法。选取穴位:单侧至阴、内至阴(足小趾甲内侧后角削去约1分),常规消毒后,以三棱针点刺至出血约20滴。每日一次,交替使用,每10次为一疗程,疗程间休息5日。疗效观察:显效18例,好转2例。
(2)尿潴留
《中国民间疗法》1999年第12期载文,报道了48例术后尿潴留患者接受针刺至阴穴治疗的情况。采用常规快速针刺法,强化刺激提插捻转,促使针感沿足太阳膀胱经上传至足小趾外侧,留针20分钟。若单次针刺后仍无排尿,可间隔约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治疗。结果显示,单次针刺后35例(占73%)患者成功排尿,13例(占27%)患者需进行第二次针刺,总有效率100%,患者通常在针后10至15分钟内排尿。
(3)性冷淡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5年第4期载文指出,以灸至阴穴为主治疗性淡漠症,共9例。操作方法为:用艾条悬灸双侧至阴穴,每次20至30分钟,同时辅以隔姜灸关元穴。灸前需患者排空小便,松腰带,使下腹自然放松。建议患者每日晨起前进行胸膝卧位半小时。治疗频率为隔日一次,经期第12至14天则每日一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。疗效观察:痊愈5例,好转3例,无效1例。
4、其他病症
(1)妊娠呕吐
《中国针灸》1997年第3期载文指出,以灸治至阴穴为主,辅以中脘、足三里、内关穴,治疗妊娠呕吐。具体操作为:先对双侧至阴穴进行回旋灸与雀啄灸交替,各15分钟。随后,以1.5寸毫针直刺双侧内关穴,深度0.5寸,得气后施泻法,行针10分钟,留针。每隔15分钟重复行针1次。依次对中脘、足三里穴进行平补平泻灸,每穴10分钟。最后,再次灸至阴穴10分钟后起针。每日1~2次,7次为一疗程。结果显示,13例均获痊愈。
(2)肠套叠
《陕西中医》1989年第7期载文指出,运用针灸结合按揉法治疗肠套叠12例,主穴为至阴,配穴则根据症状调整:呕吐者加内关、下脘;腹痛显著者加中脘、内庭;腹泻明显者加足三里、阴陵泉。采用常规浅刺,并辅以艾灸,同时顺时针揉按腹部包块。疗效显著,其中5例经1次治疗即愈,7例需2次治疗方愈。
上一篇:譩譆穴的位置及功效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