譩譆穴的位置及功效
发布时间:2025-06-30
发布时间:2025-06-30
譩譆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背部穴位,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下方,向外旁开三寸之处。
2、穴位解剖
在斜方肌外侧,可见髂肋肌分布;第六肋间动、静脉背侧支亦在此处交织;第五、六胸神经后支亦在此区域广泛分布。此穴位下方依次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斜方肌、菱形肌以及第六肋间隙。皮肤层则由第五、六、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相互重叠覆盖。
3、穴名释义
嗟,声似“噫”,乃痛楚之吟。嗟嗟,痛声矣。哀哀,痛楚之叹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载:“背下侠脊旁三寸处,按之使患者呼痛,应手而得。按压取穴之际,患者常发出畏痛之声,故以名之。
4、功效
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,缓解咳嗽,平息喘息,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
5、主治
热病汗流不止,疟疾缠身,目眩头晕,鼻血不止,咳嗽不止,气喘吁吁,胸痛牵连背部,肩背疼痛难忍。
6、穴位配伍
配尺泽、大椎、肺俞、孔最四穴,采用针刺泻法,以清热宣肺、止咳平喘之效,专治肺热咳喘之症。
② 针刺肺俞、中府、足三里、脾俞、定喘、膏肓等穴位,采用补法以调养肺气,适用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及气喘症状的治疗。
③ 针刺配风池、迎香、合谷、少商等穴位,采用泻法以疏风清热,专治风热所致之鼻衄。
④ 针刺阴陵泉、丰隆、水泉、印堂穴位,采用泻法,以清热化痰,有效缓解痰火引起的目眩症状。
⑤ 联合谷穴、大椎、复溜、曲池等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清热散风之效,专治外感热病汗出不畅之症。
7、刺灸方法
斜刺深度介于0.5至0.8寸之间,该区域伴有酸胀感。适宜采用艾灸疗法,具体操作为艾炷灸3至5壮,或艾条灸5至10分钟。
上一篇:按摩当阳穴的好处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