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八法有哪些?
发布时间:2025-07-01
发布时间:2025-07-01
中医治疗八法有哪些?
中医八法,理论之基,涵盖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八种治疗原则。针灸领域,亦有其应用,包括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中的八脉八穴,详载《针灸大全》。此八穴,即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之处,结合八卦,遵循阴阳变化,按时选取。穴位包括后溪、列缺、公孙、照海、临泣、申脉、内关、外关,见八脉交会八穴。另,针灸进针时,有八种手法,出自《针灸大成》,亦称下手八法。本文重点阐述中医八法之治疗原则。
1、汗法,即借助发汗药物或物理方法促使患者出汗,以恢复汗液正常分泌,进而实现治疗目的。此法具有退热、消肿、透疹、祛风湿等功效,适用于热病初起、邪气在表、发热无汗者;全身或关节疼痛者;全身浮肿,尤以腰部以上为甚者;痘疹初期或疹出不畅之时。汗法包括辛温、辛凉、益气、养阴、攻下等多种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,如蒸浴、炙熨、温覆、热饮等。发汗以驱邪外出为宗旨,但过汗则易伤津耗气。汗后应避免风邪、生冷食物。对于疮疡、淋病、衄血等血证患者,脉象虚弱、尺脉迟缓、身重心悸者,产后及里热阴虚者,应慎用或禁用汗法。
2、吐法:借助催吐药物或物理刺激(如羽毛轻触、指压舌根)诱发呕吐,以排出停滞痰食或毒物,此法适用于急症如痰阻咽喉、呼吸受阻;食物停滞胃脘、胀痛不适;或误食毒物不久,尚存胃中。瓜蒂、藜芦、胆矾等催吐药适用于实证;参芦则适用于虚证。老年体弱及孕妇等群体应慎用或禁用此法。
3、下法,即运用泻下、攻逐、润下之药,旨在通便导滞、清热除积、荡涤实热、逐水饮、消积聚。此法亦称泻下、攻下、通里、通下。其源于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“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其实者,散而泻之”的指导思想。适用于胃肠实热积滞、燥屎内结、体内蓄水、冷积、瘀血内蓄等邪实之证,且正气未虚者。根据证候不同,分为寒下、温下、润下、逐水四类。下法可配伍祛痰药,如控涎丹、礞石滚痰丸等,以治痰核、瘰疬、实热老痰所致癫狂;或配伍驱虫药,如槟榔承气汤等,以驱虫;或参用清热及活血化瘀药,如大黄牡丹汤、桃核承气汤等,以治肠痈、下焦蓄血等证。表证未解、里证未成实者,不宜骤用泻下剂;表邪未解,虽里实已成,亦应先解表后攻里,或采用表里双解之法;邪实正虚者,则应攻补兼施。下法易耗伤正气,应得效即止,慎无过剂。除润下药外,其余性质大多峻猛,年老体弱、产后、失血者,孕妇一般应慎用,或酌情减量。
4、和解之法,亦称和解法。此法旨在调和少阳,扶助正气,调和脏腑功能。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两种情况:一是外感病邪,既不在表,也不在里,而处于半表半里之间,无法采用汗、下等法时,和解法便成为首选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治疗温疫的达原饮,以及治疗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,均为和解法的代表方剂。对于内伤杂病,如气机郁滞、肝脾不和等,和解法同样适用。例如,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不调,可用逍遥散治疗;六郁用越鞠丸,亦属和解法范畴。
5、温法,亦称祛寒之法,主要通过温热药物来调理里寒证。鉴于里寒证因脏腑经络各异,温法亦分为温中祛寒、回阳救逆、温经散寒等不同类型。寒邪与虚证往往相伴而生,因此,温法常与补法相辅相成。
6、清法,即运用寒凉药物以清热泻火、养阴解毒,针对各类火热证候的治疗方法。鉴于火热证候有虚实之别,涉及脏腑经络、卫气营血的不同,清法亦细分为多种类型。例如,针对卫分热,选用辛凉药物解表清热,如银翘散、桑菊饮等;对于气分热,则选用甘寒清气药物,如白虎汤,或苦寒类如黄连解毒汤以重清三焦气热;营分热则用清营汤以清热凉血解毒;血分热则用犀角地黄汤等。根据脏腑区分热邪部位,亦各有代表方剂,如清心火用导赤散;清脾胃火用清胃散、泻黄散;清肺火用泻白散;清肝火用左金丸、龙胆泻肝丸;清肠中火热毒邪用白头翁汤。清法还可根据热证虚实兼用清补法治虚热,如知柏地黄丸泻肾火补肾阴;养阴清肺丸益肺气而滋阴清虚热等。清法在临床应用广泛,可与补法、泻法合用,亦能与温法寒热并用治疗寒热并见的复杂病证。然而,清法不宜长期使用,尤其是产后体虚、素体阳虚者更应谨慎。
7、消法:此法以消食导滞、消坚散结为要,针对气、血、痰、食、水、虫等积聚形成的有形结块,逐步消解、缓缓散开。此法所针对之病,多在脏腑、经络、肌肉之间,邪气坚实,病势较缓,且常虚实夹杂。特别是气血积聚所致的症瘕痞块,难以迅速消除,需逐步消散。消法常与补法或下法协同使用,临床根据病因、病证的不同,分为消导食积、消痞化症、消痰祛水、消疳杀虫、消疮散痈等多种方法。
8、补养之道,亦称补益,旨在调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,以疗诸虚之症。虚证繁多,如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,相应地,补法亦细分为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,且需兼顾五脏虚损。依据病情急缓与虚弱程度,又可区分为峻补与缓补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有云:“虚者补之,损者益之。”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亦言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气血阴阳相互依存,故补法亦常相辅相成。如补血同时辅以益气,益肾阳时兼顾益肾阴,以达阴阳平衡。实邪未清之症,忌用补法,以防滋补助邪。若病邪未清而正气已虚,则可在祛邪药中佐以补益,此乃“扶正祛邪”之策。
上一篇:中医治白癜风皮肤病的食疗法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