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池穴的位置及功效
发布时间:2025-02-19
发布时间:2025-02-19
阳池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阳池穴,藏于腕部之横纹之上,恰位于腕背,与中指、无名指指缝相对,显其独特位置。
2、穴位解剖
位于腕背侧的韧带,介于指伸肌腱(桡侧)与小指伸肌腱之间,周围分布着腕背静脉网及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,同时还有尺神经手背支和前臂后皮神经的分布。
3、穴名释义
“阳”,寓意天部之阳气;“池”,象征聚敛万物之容器。此穴名蕴含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纳热能,转化为阳刚之气的深意。穴中物质源自中渚穴的微弱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,受外界热量影响,水气吸收热量膨胀扩散,化而为阳刚之气,恰似阳气蓬勃生长之池塘,故称“阳池穴”。
4、功效
疏散风邪,清热解毒,调和少阳,疏通经络。
5、主治
热病缠身,目赤肿痛难忍,耳鸣耳聋,咽喉肿痛不适,疟疾困扰,消渴之苦,腕痛乏力不堪,肘臂疼痛难当。
6、穴位配伍
选取配穴翳风、风池、耳门、角孙、合谷、侠溪,运用针刺泻法,以疏散少阳风热,专治少阳风火引起的偏头痛、耳聋、咽喉肿痛及口干等症状。
② 针刺配风门、天柱、大椎,采用泻法,以清热散寒、调和气血,专治少阳邪气所致的寒热头痛。
③ 针刺大椎、后溪、液门、曲池、外关等穴位,运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,调和少阳经气,以治疗疟疾之寒热交替症状。
④ 针刺脾俞、肾俞、三阴交、照海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,旨在健脾益肾,有效治疗脾肾两虚所致的消渴病。
⑤ 外关、阳溪、腕骨、四渎、合谷、尺泽、曲池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,旨在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,有效缓解肩臂痛、手臂拘挛、腕痛及腕下垂等病症。
7、疗法
① 治疗准则:遇寒宜温补兼灸,遇热宜泄针放气。② 阳池穴按摩法:按摩此穴需持久且轻柔,交替以双手中指按压对方阳池穴,再相互交换进行。
③ 刺法操作:直刺深度介于0.3至0.5寸之间;若深刺,可至大陵穴,局部酸胀感可蔓延至中指;平刺深度为0.5至1寸,左右两侧平刺,局部酸胀,感可扩散至腕关节全域,适用于腕部疾患治疗。施灸可选艾灶灸或温针灸,每次3至5壮;艾条灸则持续3至5分钟。
上一篇:“万能的”中药——柴胡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