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传统习俗
发布时间:2025-02-19
发布时间:2025-02-19
霜降传统习俗
霜降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位,标志着秋天的尾声。此时,斗柄指向戌位,太阳黄经达到210°,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迎来这一节气。霜降到来,深秋景象愈发显著,冷空气南侵愈发频繁。实则,“霜降”并非指降霜,而是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显著增大。在全国范围内,霜降时节的昼夜温差堪称全年之最。
霜降之际,万物成熟,尽归于戌时,阳光潜入大地,阴气初凝,寒意渐浓,霜降由此得名。此节气标志着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显著,故名“霜降”。其特征为早晚寒冷,午后温暖,温差较大,秋燥明显。霜降时节,人们赏菊、品柿子、登高望远、进补,习俗丰富。
· 饮酒赏菊
在气象学领域,秋季初现的霜常被称作“早霜”或“菊花霜”,恰逢菊花盛开,正是赏菊佳期。古语有“霜打菊花开”的说法,登高赏菊因而成为霜降时节的雅俗。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中亦有记载。霜降之际,菊花独放,故菊被古人尊为“候时之草”,象征着生命力。此时正值秋菊盛开,我国多地举办菊花会,品菊饮酒,以表达对菊花的敬仰之情。
· 吃柿子
在我国某些地域,霜降时节,人们有食用红柿子的传统。此习俗在当地被视为既可抵御寒冷,又能强筋健骨。泉州长者们常说:“霜降食丁柿,冬日不流涕。”而某些地区则解释此风俗:霜降日若不食柿子,整个冬季,唇部可能开裂。
· 吃鸭子
在闽南及台湾,霜降之际,民众习惯进补,俗称“贴秋膘”。闽南俗语有云:“一年补通通,不如补霜降”,凸显了闽台民间对霜降的尊崇。霜降时节,闽台鸭肉热销,备受青睐。
· 吃牛肉
广西玉林民众于霜降时节,早餐偏爱牛河炒粉,午餐或晚餐则青睐牛肉炒萝卜,亦或牛腩煲等佳肴,以补充能量,祈愿冬日里身体温暖健康。除牛肉外,羊肉与兔肉亦与霜降时节相得益彰。
· 送芋鬼
在广东高明,霜降前夕,民众遵循“送芋鬼”的风俗。霜降之际,他们以瓦片搭建河内塔,内燃干柴,火焰熊熊,直至瓦片通红。随后推倒塔身,以红瓦炙烤芋头,此为“打芋煲”。最后,将瓦片掷出村外,完成“送芋鬼”仪式,以此祈求吉祥。
· 登高远眺
秋日山林,高峰空气清新,浮尘与污染物稀少。霜降之际,登高望远,不仅肺腑舒畅,更能极目远眺,心旷神怡,悠然自得,心情亦随之舒缓。
· 扫墓祭祖
《清通礼》记载:“每逢岁末寒食与霜降之际,人们皆会祭拜扫墓,身着素服至墓地,备好酒食与修剪草木的工具,环绕墓地封树,清除杂草,此习俗代代相传至今。”
· 进补
民间流传“补冬莫若补霜降”的说法。当霜降来临,气温骤降,民间食俗亦独具一格。人们坚信“重阳补”应在“霜降补”之前,且“秋补”的重要性远胜于“冬补”。于是,霜降之际,民间盛行“炖羊肉”、“炖羊头”、“迎霜兔肉”等传统食俗。
上一篇:沈氏女科流派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