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气理论

发布时间:2025-02-20

四气理论

四气,即药物所具寒热温凉四种特性,亦称四性。此理论揭示了药物对阴阳平衡、寒热调节的影响,构成药性理论的核心,是阐述药物功效的关键依据之一。

《神农本草经·序录》中首次记载了“四气”概念,即药物之寒、热、温、凉属性。然而,宋代学者寇宗奭提出异议,主张“气”应指香臭,而寒热温凉为药性,并建议将“气”字更正为“性”,从而衍生出“四性”之称。李时珍在明代则持不同观点,认为寇宗奭对寒热温凉与香臭腥臊的区分与《礼记》相符,但鉴于《素问》以来传统观念,他主张仍以“气”称之。

中药之寒、热、温、凉,亦称“气”或“性”,贯穿古今,并行不悖,共同构成了药物固有的本质属性。

· 内容

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述,四气涵盖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类。然而,书中在药物条目中标注四气时,亦广泛提及平性药物。李时珍于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出“五性”,即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,将“平”明确纳入药性范畴,此观点深受后世推崇。

徐大椿将“平”诠释为“中和之性,无偏杂之害”,缪希雍则理解为“性禀冲和,无猛悍之气”。此类药物,即平性药,其特点是寒热界限模糊,药性平和,作用温和。然而,平性实则是一种相对属性,绝对之平性难以寻觅。

此外,关于性(气)的表述亦有多样。如《圣济经》所述:“寒、热、温、凉、收、散、缓、急,皆可称为性。”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亦言:“性之分类,包括寒、热、温、凉、收、散、缓、坚、软。”而《药品化义》则将性细分为寒、热、温、凉、清、浊、平。然而,日常所言性(气)主要涵盖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五大类。

上一篇:曲池穴的位置及功效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