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象学说的内容
发布时间:2025-02-20
发布时间:2025-02-20
藏象学说的内容
“藏象”一词,源起于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。其中,“藏”指人体内藏匿的脏腑,“象”则涵盖其外在的生理与病理表现。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实体、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外在征兆。此学说专注于探究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、病理演变及其相互联系,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。基于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,该学说得以总结提炼。它主要分为五脏、六腑、奇恒之腑三大类,接下来,我将详细为大家介绍。
· 五脏
1.心
心灵之所寄,血液之主宰,脉动之根本,五行之中,归属于火。
生理之要,主司血脉,主宰神志。心窍通舌,脉体相合,荣华显于面容,情志以喜为征,体液以汗为征。心与小肠,表里相应。
2.肺
肺脏,乃魄之所居,气之主宰,五行之中归属于金。
生理之要,肺主呼吸,宣发肃降,水道通调;百脉朝宗,主治节律;心脉相依,气血和谐;喉咙之上,皮毛之合,鼻窍开张,忧思所系,涕泪所出;肺与大肠,表里相应。
3.脾
脾胃乃气血生成之根本,后天养生之基石,蕴含着生命之意志,五行中归属于土元素。
生理之能,主司运化,升清降浊,统摄血液;口窍为之开,肉身为之合,四肢为之主,唇色映其华;情志属思,分泌为涎;内外与胃,表里相应。
4.肝
肝乃魂之宅,血之府,筋之根。五行之中,属木位,性主上升,动而不息。
生理之能,主司疏泄,藏血之责,目窍开启,筋体相合,爪甲显华,怒志所主,泪液所生,肝胆相辅相成。
5.肾
肾乃先天之根本,蕴藏志向;腰部为肾之要害,五行中属水之象。
生理之能:藏精育生,掌管生长发育与繁衍;司水液,纳肺气;骨之主宰,生髓之源,荣华显于发,窍开于耳与阴,情志属恐,液为唾津,肾与膀胱,表里相合。
· 六腑
1.胆脏:生理作用涵盖胆汁的储存与排出,同时,胆脏在人体决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2.胃之生理功能,主要在于收纳并腐熟水谷,其运作以降为和。
3.小肠之生理功能,主要在于受纳与化导,负责泌别清浊,同时小肠亦主司液体的生成与调节。
4.大肠之生理功能,主要在于传化糟粕,同时大肠负责津液的调节与储存。
5.膀胱之生理功能,主要在于储藏与排泄尿液,此过程依赖于肾脏的气化作用。
6.三焦之能:生理之妙,在于流通元气,统管气机与气化,乃水液流转之要道。
· 奇恒之腑
其形态呈中空状,与脏腑相仿;功能上,贮藏精气与脏腑无异。唯独胆腑不在此列,其余六腑均未形成表里相合,亦无五行归属。
· 脏腑关系
1.脏与脏之间的联系
古人在理论阐述中,常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纲,深入剖析各脏腑生理功能间的密切联系。
(1)心火制金,心藏神而主血,肺藏魄而司气,心行血以养身,肺主呼吸以调息,气血相辅相成,互为依存。
(2)心脾相依,火旺则土生,心主血脉,脾统血行,脾为气血之根本,心脾之间联系紧密。
(3)心肝相生:木火相生的关键纽带,心主血脉,肝藏血气;心司神志,肝主疏泄,二者相辅相成。
(4)心肾相联:水能克火,心火下沉至肾,肾水上升滋养心火,此为水火既济,心肾相交之妙。
(5)肺脾相生,土金母子相依;肺脾协同,气之生成与水液代谢得以顺畅。
(6)肺肝相生,金克木之理;肺气主降,肝气主升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调控周身气机,维持生命之和谐。
(7)肺肾相生,金水同源,共同调节着水液代谢与呼吸之动。
(8)在五行相克中,肝木克制脾土。肝藏血,主疏泄,而脾统血,为气血生化之根本。二者相互影响,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紧密相连,共同影响着肝脏生血、储血及血液运行。
(9)肝肾相生,水润木生,同源精血,互为滋生;肝疏肾藏,相互制约,阴阳互渗,影响深远。
(10)脾肾相联:土制水,体现先天与后天的制约;二者相辅相成,互为因果,脾之阳气源于肾之阳气。
2.六腑之间的关系
六腑之生理,以“传化物”为核心,其相互间紧密协作,贯穿于饮食物消化、吸收与排泄的全过程。六腑以畅通为原则,亦以畅通为养生之道。
3.脏与腑之间的关系
脏腑之间,阴阳表里相联,脏属阴,腑属阳,阴阳相辅相成。心与小肠,肺与大肠,脾与胃,肝与胆,肾与膀胱,心包络与三焦,皆此理。
上一篇:四气理论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