侗族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4-21

侗族医药文化起源与发展

侗族民族无专属文字,其历史、文化、医药传承主要依赖口耳相传,或通过长篇歌谣世代流传,医药方面的文字记录极为稀缺。

1.古代侗族医药

侗族古歌《玛麻妹与贯贡》中记载:古侗族孝子叶贯贡,其母病重,遍访名医,终遇医仙玛麻妹,治愈其母疾,二人结为夫妻,共同行医。玛麻妹识药无数,疗疾多能,传授贯贡:“苦药退热,涩药止泻,香药消肿止痛,关节痛需叶对生。”一日,贯贡友叶香途中救绿公蛇蜥素,免其母受辱,蜥素夫妇感激,赠以治眼之亮光草。此歌述侗医起源,将蜥素、蜥婶人格化,显古风遗韵。

在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医药传统中,侗族医学仍保留着独特的命名方式。例如,对于男性患有血尿或淋浊等病症,其名称前会加上“妇男”二字,分别称作“妇男摆红症”与“妇男摆白症”;而女性病人的病症则直接以病名称呼。这种命名习惯至少可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。此外,如医仙玛麻妹,其身份亦为女性。

2.早期冲傩医药

侗族图腾崇拜:侗族信仰的多神原始宗教中,山川、河流、古树、巨石、祖先等均为崇拜对象。侗族有“灵魂不死”的信仰,认为人死后灵魂将回归“半边河水清,半边河水浊”之地,或升入天界。在侗族多神信仰中,女神尤为突出,如医仙、药仙“玛麻妹”,天花传播者“萨多”,酒曲制造者“萨宾”等。而备受敬仰的最高神“萨岁”,亦为女神之尊。

侗族冲傩,亦称侗傩或巫师、老师,坚信疾病源于鬼神作祟,认为病者灵魂失落。因此,他们施行“招魂”仪式,将绘制的五张神像贴于额头,以红布包裹,不戴傩面;部分地区则戴傩面,不置神像于额。另有四尊木质偶像,两男两女。男者为侗禅、侣傩,女者为晓禅、娘乜。这些木偶置于病床前,冲傩手持师刀令牌,念咒施法。随后,助手敢僮至野外追魂,于山洞或树下取虫,置于病枕旁,象征灵魂回归。此古老医术在偏远侗族山区仍存,而在经济发达地区,冲傩已不仅限于巫术治病,他们依据病人的“八字”和患病时间,判断“命病”或“身病”以施治。鬼怪致病为“命病”,需敬奉鬼神;非鬼怪致病为“身病”,则需药物治疗。冲傩精通多种病症及近百种药物,如咳血(侗语“吓谬恰·喉盘”)以仙鹤草煎水服,便血(侗语“吓谬吕·给盘”)以胡颓子或芒簊根煎水服。草药治病,源于冲傩的经验医学。

“身病”与“命病”学说之渊源,实难追溯其确切起始,然而,依据“命歌”中的天干“八字”进行测算,或许始于明代之后。彼时,众多外族人士涌入侗地,携来异域文化,亦推动了侗族医药的繁荣。

3.近代侗族医药

侗族缺乏本民族文字,医药记载寥寥无几。《黎平府志》记载:“黎平地区男女老少疾病,山中采摘的草药,俗称草药,疗效显著。”明洪武十一年,黎平侗族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,其母娘化曾行医。明洪武年间,侗族王崇景(1368-1444)在剑河县大广、小广、南明等地行医。清道光六年(1826年),剑河县凯寨姜念儒弃文从医,著有《本草医方》一书(手稿)。姜在序言中自述:“自幼至壮,屡战童军,功名未就,抱负未酬。今丙戌年,母亲病重,除符药外,常取古方及祖传秘术,按条索释,共成四卷四十九类。”为纪念他,凯寨人民修建药王亭,亭中立石碑,后因公路建设被毁。清乾隆四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二年,从江县侗医潘文贤家四代行医,首创下腹部切开膀胱取石术及提炼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丹药和药膏,至今在榕江县、从江县、三都县等地广泛应用。

上一篇:血是如何生成的?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