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门穴的位置及功效
发布时间:2025-02-17
发布时间:2025-02-17
风门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风门穴藏匿于人体背部,位于大椎穴下方第二个凹陷处,即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之间,其中心点两侧各开1.5寸,约等同于左右各2厘米的位置。
2、穴位解剖
斜方肌、菱形肌、上后锯肌层层叠现,深层最肌尤为显著;第二肋间动、静脉后支贯穿其间;皮支遍布第二、三胸神经后支,深层则见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,以及第二肋间动、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。
3、穴名解说
风门穴,亦名风门热府,载于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此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与督脉、足太阳交汇。别称热府、背俞、热府俞。左为风门,右为热府,各有其说。穴位之意,膀胱经气血由此化风上升。
“风”,指穴内气血以风气为主。“门”,象征着出入的通道。“风门”之名,寓意膀胱经气血在此处化为风势上升。此穴汇聚膀胱经背俞各穴上升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,吸收热量膨胀扩散,化为风上行,故称为“风门穴”。
(2)热府
“热”,气血物质汇聚于此,受热而升华。“府”,府宅之意。热府之称,寓意膀胱经气血在此处汲取热量,沿经上行。其理与风门之解相仿。热府俞之称,其意亦与热府相同。(3)背俞,
“背”,此言气血之源,汇聚于背部诸穴。“俞”,即输送之意。所谓背俞,即指此穴之气血,源自背部各穴。其理与“风门”之命名相类。(4)手足太阳,交汇于此。
此穴之物质源自背部俞穴,性质属湿热,与小肠经的气血性质相契合,因此成为手足太阳经的交汇之处。
4、功效
疏风解表,宣肺清热。
5、主治
感冒引起的咳嗽、鼻塞流涕、发热伴随头痛、头晕目眩、颈部僵硬、胸背疼痛不适。
6、穴位配伍
(1)选取配列缺、迎香、支正、风池、肺俞等穴位,运用针刺泻法,以疏风散寒,有效治疗风寒感冒。
(2)选取大椎、尺泽、鱼际、合谷等穴位,运用针刺泻法,以疏风清热,有效治疗风热感冒。
(3)选取配列穴道,包括缺盆、合谷、外关、丰隆,采用针刺泻法,旨在宣肺化痰,有效治疗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症状。
(4)选取肺俞、尺泽、丰隆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清热化痰、宣肺平喘,有效治疗痰热蕴肺所致哮喘症状。
(5)选取迎香、列缺、印堂、合谷、尺泽等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疏风清热、宣通鼻窍,有效治疗风热所致的鼻渊病症。
7、疗法
(1)治疗准则:针对寒性病症,宜采用滋补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;对于热性病症,则应采取泻法以调和。(2)针刺技巧:以风门穴为靶点,施行斜刺,深度控制在0.5至0.8寸之间。(3)艾灸操作:采用艾炷灸,每次3至7壮;或使用艾条灸,持续5至15分钟。
上一篇:横骨穴可治男性疾病
下一篇:没有了